淡竹叶,又名竹叶 、山鸡米,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全草的地上部分。淡竹叶高数寸,茎细叶绿,非常像竹米落地所生的细竹的茎叶。多年生草本,它的根一颗有几十条须,须上结有子,和 一样,仅是更坚硬而已。生于山坡林下及沟边阴湿处。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,晒干备用。
味甘、淡,性寒。能 , 。具有 、利尿通淋的功效,可用于热病心烦口渴,神疲乏力,小便赤涩,口舌生疮等症。民间验方颇多,如治口舌生疮,可采用鲜淡竹叶煎汤当茶饮有良效;夏日 也可用淡竹叶适量水煎,作凉茶饮用;民间将它的根苗采来捣汁,与米作酒曲,有浓烈的芳香。
相传东汉建安 (东汉)十九年时,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刘备亦已取汉中,在诸葛亮的建议下,发兵讨伐曹操。刘备派出张飞与马超作先锋将军,兵分二路。张飞刚到巴西郡城边,即与曹操所派的大将张郃相遇,张郃自知不敌张飞,便筑寨拒战,张飞急攻不下命士兵到阵前叫骂,但张郃依旧拒战及于山寨上布置擂木炮石,并喝起酒来。张飞见已对峙数天,气得火冒三丈致口舌生疮,士兵们亦因骂又阵多时致热病烦躁不安。诸葛亮得知情况,命人送来五十瓮佳酿,实为泻火除烦的汤药淡竹叶汤,并嘱咐张飞依计行事。张飞使出诱敌之计,吩咐众将士席地而坐,打开酒瓮大碗地饮用,划拳行令,张飞更把瓮狂饮。张郃登高见此大怒,传令夜袭张飞军营,结果遭张飞埋伏,张郃大败而回。
用于小便短赤涩痛、口舌生疮等,常与 、 等同用;或与 、 等同用。
用于热病后烦热口渴,可与石膏、 、 等同用。
用于口糜舌疮,因劳心太过、五志过极、心火上炎,发生口疮,常可与生地、 、灯心草同用。
临床应用证明,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弱,但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 的含量。
用15%酵母混悬液皮下注射引起大鼠人工发热,用淡竹叶水浸膏灌胃有解热作用.对用大肠杆菌皮下注射引起的猫和家兔发热,淡竹叶亦有解热作用,每2g/kg淡竹叶的解热效价相当于33mg/kg非那西汀(phenacetin)的0.83倍。淡竹叶的解热有效成分能溶于水及稀盐酸,但不溶于醇及醚。
淡竹叶粗提取物对s、喜。的抑制率为43.1%一45.6%,但对宫颈癌一14和淋巴肉瘤一1腹水型无抑制作用。
并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,能提高人体对不良环境和疾病的抵抗力;
叶中还含有丰富的叶绿素,研究表明,叶绿素是许多蔬菜抗诱变作用的重要成分,有抗肿瘤防癌变功效,因叶绿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,这对预防心血管病和防衰老有积极作用。
竹叶提取有效成分后的残渣,因其仍含有丰富的纤维素、多糖、蛋白质及矿物质等,可以直接用于禽畜饲料的生产;竹叶提取物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生物黄酮类保健营养素,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能力和确凿的类sod活性;对亚硝化反应的阻断能力可与vc相媲美;抗衰老、抗应激和抗疲劳的作用与花粉相当;降血脂和血胆固醇、抗氧化的作用与银杏叶提取物相同;抗菌、消炎和抗病毒作用与茶多酚相似;镇咳祛痰、清热解毒的功效胜竹沥一筹;并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,能提高人体对不良环境和疾病的抵抗力;还具有良好的水热稳定性、抗氧化稳定性和独特的竹叶清香;竹叶中还含有丰富的叶绿素,研究表明,叶绿素是许多蔬菜抗诱变作用的重要成分,有抗肿瘤防癌变功效,因叶绿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,这对预防心血管病和防衰老有积极作用。淡竹叶不含任何有害成分和抗营养因子,无毒、副作用,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纯天然保健。
淡竹叶煮粥服食,或煎汤、泡茶饮服,有清热利湿,养阴止渴,除烦安神之功,既可治疗热盛津伤之症,又可作为夏季预防中暑之用,或治疗中暑病人,若口渴明显时,加些芦根、石斛,效果更佳。
取淡竹叶适量,,将竹叶晒干,制成粗末。每次取10克,用开水冲泡,并可以反复加水。代茶频饮,每日1剂。本品具清凉解暑,利尿除烦之功效。适宜于夏季解暑热之用,作为口腔溃疡、疖痈疮肿的辅助治疗。还可用于内热重、口苦口渴、小便短少者。
取淡竹叶、白茅根各10克,先将淡竹叶、白茅根洗净切碎,放入瓷杯或保温杯中,用沸水冲泡,温浸半小时。代茶频饮。本品具清热、利尿、止血之功效。适宜于急性肾炎、急性肾盂肾炎尿血患者服用。
治伤寒、温病、暑病之后,余热未清,气精两伤证。身热多汗,心胸烦闷,气逆欲呕,口干喜饮,或虚烦不寐,舌红苔少,脉细数。竹叶6g,石膏50g,半夏9g,麦门冬20g,人参6g,甘草(炙)6g,粳米10g。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去六升,去渣,内粳米,煮米熟,汤成去米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方中竹叶清热除烦,兼以生津,为君药。(《伤寒论》竹叶石膏汤)
治眼赤。淡竹叶10g,黄连4枚,青钱20文,大枣(去皮核)20枚,栀子7枚,车前草10g。上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以洗眼,每日6~7遍。忌猪肉。方中淡竹叶配伍诸药有清热除烦,利尿之功。(《外台秘要》竹叶汤)
竹叶体轻气薄,味甘而淡,气寒而凉,轻能走上,辛能散郁,甘能缓脾,凉能清心,寒能清热;荷梗味苦气平,中空体轻,生于水土之下、污秽之中,挺然独立,富有长养生发之气,故能祛暑清热、理气宽胸、升发清阳(升发脾胃之气);竹叶以清利为主,导热下行,令其从小便而解;荷梗以升清为要,理气宽中、消胀除满、醒脾开胃。二药伍用,一升一降,相互为用,清心火,利小便,祛暑湿,快胸膈,消胀除满开胃增食之力增强,主治:①夏日中暑诸证。②热性病由卫分转入气分,症见烦热,口渴,小便不利等。③小儿发热、小便短赤等证。④心热下移于小肠,症见小便涩痛等。
竹叶甘淡性寒,轻浮上达,能解散上焦风热。清心肺之火热,导小肠膀胱湿热下行,清上导下,可升可降;生石膏清泻肺胃火热,除烦止渴。二药合用,辛凉甘寒,清解阳明,清肺胃热,主治肺胃热盛,症见咳嗽,气逆不得平卧,口舌生疮,口干渴。
竹叶甘寒,能清心火、利小便,偏于清余留之心火而治心中烦热;竹茹清热化痰、和胃降逆而治呕呃。二药配伍,清热和胃,清上导下,使湿热下行,则诸证得解,功能清热和胃,主治胃经湿热,症见泛恶呕吐,心烦,溺少色赤,黄疸。
竹叶上能直清心火而除烦,下能利小便而渗湿;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清降心火,下能泻小肠湿热,通利二便。因心与小肠相表里,泻小肠即泻心火。二药合用,寓有治腑以治脏之意,可治心移热于小肠之尿赤热痛、赤白带下,功能清心利水,主治热盛心烦,心移热于小肠,口疮舌红,尿赤涩痛。
竹叶甘寒,归肺经,其气味俱清,轻清解上.善清上焦邪热,清肺热,用治肺热咳嗽;陈皮苦温,亦归肺经.能行能降,既能理气,又能燥湿,用治肺气上逆之咳喘。二药配用,一升一降,相辅相成,可用治寒热错杂、肺气上逆之咳喘。
临床观察淡竹叶、鲜竹叶无毒。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。长期服用或大剂量(30g以下)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。
据测定,竹叶所含的功能性因子主要是:黄酮、酚酸类化合物、氨基酸、锰、锌等微量元素。实验表明:这些有效成分能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(它会促使人衰老);诱导生物体内部的抗氧化酶系的活性;增强机体的抗应激和抗疲劳能力;提高记忆能力,延缓衰老的进程等。另外,竹叶中还含有丰富的叶绿素。研究表明,叶绿素是许多蔬菜抗诱变作用的重要成分,有抗肿瘤防癌变功效,因叶绿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,这对预防心血管病和防衰老有积极作用。所以,竹叶功能因子除可用于老年功能性食品和抗氧化食品外,还可作为开发一些治疗常见疑难病药物的成分来源,如心脑血管保护药剂,抗肿瘤药物等。同时,竹叶在保健品、功能性饮料等方面的开发也将大有作为。
竹叶特有的清香味,很迎合现代人“回归自然”的心态。研究发现,竹叶芳香主要是含有醛、醇、呋喃、酮类及一些含氧化合物。如果提取竹叶特有的清香成分,这在目前广泛使用的香水、除臭剂和空气清新剂等产品领域无疑很有开发价值。科学研究发现,以新鲜竹叶为原料制成的防腐剂,对细菌、霉菌和酵母菌均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,可在杀菌食品中添加。有关专家认为,竹叶防腐剂成分纯属天然物质,对人体无毒害,这方面开发也将大有前途。
竹叶与淡竹叶的区别是什么呢?中药易混品种繁多,明代以前方剂中所用竹叶或淡竹叶均指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的叶。竹叶与淡竹叶在明代以后才有区分,淡竹叶始载于《本草纲目》,其形态论述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。目前竹叶与淡竹叶在部分地区仍有混淆,现将其来源、性状及功效鉴别如下。
竹叶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竹状乔木或灌木植物淡竹的干燥叶片。主产于长江流域。淡竹叶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。主产于浙江、江苏、湖南等地。
叶片为长披针形,浅绿色,有时切成长短不一的丝状,初出未展开的嫩叶,称“竹叶卷心”。叶有短柄,与叶鞘相连处有关节,叶片易自关节处脱落,上表面光滑,下表面粗糙,叶脉突出。质脆而富弹性,气微,味淡。
呈段片状,茎、叶混合。茎呈圆柱状,有节,表面淡黄绿色,切断面中空。叶呈片状,多皱缩卷曲,浅绿色,叶脉平行,具横行小脉,形成长方形网络状,下表面尤为明显。体轻,质柔韧,气微,味淡。
以上竹叶与淡竹叶都具有清热除烦,利尿的功效,但竹叶以清心胃热见长,淡竹叶则长于清热利尿。两者功用相似而同中有异,故应注意区分,不应混淆。